京津冀协同发展——
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(辉煌历程)
|
天津港码头。
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
|
|
北京大兴国际机场。
本报记者 贺 勇摄
|
2014年2月26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,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,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。7年多来,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刻改变了京津冀大地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,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。
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,供应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正在重构。以绿色发展推动协同发展,以协同发展落实绿色发展,京津冀正展开新画卷。
功能疏解:牵住一个“牛鼻子”
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,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“牛鼻子”。
7年来,北京加强“四个中心”功能建设,提高“四个服务”水平,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心,开启了“从集聚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”的城市转型之路……
一核两翼:首都呈现新格局
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,首都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。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先后设立,使首都的空间结构调整为“一核两翼”的新格局……
围绕着“一核两翼”,新机场、高速公路、轨道交通、新的交通枢纽,一大批重点工程先后竣工。7年间,首都如雄鹰展翅,在更广阔的空间拉开了城市框架;而富集资源的首都也正在更大范围产生辐射带动作用,成为协同发展新的动力源。
凤凰展翅:轨道联网京津冀
仅仅不到5年时间,大兴国际机场犹如凤凰展翅,一飞冲天,创造多项全球、全国纪录,成为“新世界七大奇迹”之一!
7年来,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里程增长超过25%,路网结构得到持续优化,“四纵、四横、一环”的京津冀骨干路网格局初步建立,市民手持交通互联互通卡,就能“一卡走遍京津冀”!
机关搬迁:重新认识“都”与“城”
理顺“都”与“城”的关系,北京市级行政机关迁入城市副中心。
2019年1月10日晚,东长安街南边,正义路2号,“北京市人民政府”的牌匾缓缓摘下,移交北京市档案馆,北京市政府办公地址正式告别北京市中心。1月11日,北京市级行政机关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,首批35个部门共1.2万人搬入办公……
生态治理:天蓝水绿已可期
生态治理,披荆斩棘,7年携手奋斗,京津冀创造了污染治理的协同范例。
协同治霾,顶层设计指导有力,联防联控机制创新;协同治水改变了以往的治水困局;携手治沙,种树不止。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,一直向西北坝上延伸。
重霾退去,蓝天回归,地表水正还清,地下水在上升,森林在增加……京津冀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,以较短时间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。
协同创新:产业结构更优化
短短几年时间,在这座北京东南方向140多公里外的园区里,已经聚集了1600余家来自北京乃至全国的企业,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下的“新地标”。
保定、秦皇岛、石家庄、滨海新区、宝坻……在天津、河北,中关村的元素随处可见,形成了一条条从北京辐射到津冀各地的创新带……
“北京创新、津冀转化”,三地共同书写产业新篇。
对口帮扶:三地携手奔小康
京津携手河北,一起奔向小康。
京津对口帮扶河北省张家口、承德、保定市共28个县(市、区)。2013年至2020年,京津两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共62.85亿元,实施帮扶项目2356个。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,环京津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。
截至2020年底,河北受援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,129.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。
民生福祉:共建共享一家亲
开门“过日子”,三地一家亲。
民生服务共建共享,协同发展向民生领域纵深发展。北京公交早已驶过永定河,开到了河北固安等环京县市。近些年,北京的环卫、热力等服务穿过潮白河,也延伸到河北三河等地;北京优质学校把分校办到了雄安新区,把骨干教师派到当地……
机制创新:打破分割促共赢
利益共享、三地共赢,体制机制创新催生变革。
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,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定位明确,津冀港口形成合作、错位发展新态势。
京津冀三地共同制定人力资源服务区域标准,用新的统一标准,促进人才流动;三地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,打破行政区域壁垒……
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在践行新发展理念过程中,京津冀正按照党中央确立的目标,扬帆远航。
(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4月19日5版)
|